找到相关内容168篇,用时1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能知的地位差别上之所知诸法

    见闻觉知到者,思想到者。然以之与诸天及三乘圣者论齐一,则不可也。何哉?以有何类能知,方现何类所知法,此类能知无故,即此类所知亦无。吾人凭五根识以见闻觉知此人间,加以语言文字及观察思惟考虑之所知者,遂...非人间天地万有,彼修得者全异报得。又修得神通者,其先不能知者至此能知,其先不能通者至此能通行无碍矣。良以报得之五根识限量至此已为打破,而另得一能知之地位,故所知亦即不同。就人类加以修证,己为变移莫测...

    太虚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64342663.html
  • 佛教顿悟与道教炼养

    道家不同。[16]因此,要把握炼养,就要首先把握道家的养。   在道家,不论是先秦道家还是后期的道家,他们都非常讲究养。比如,《庄子·内篇·人间第四》说:“且夫乘物以游心,托不得已以养中,至矣。”...我们之所以将养中与上述二者区别开来,是因为上述二者所养的都是能养之人,是自己养自己,而养中则不然。根据庄子的说法,养中所养的是道而不是人。换句话说,这里的“中”指的是道。《庄子·内篇·人间第四》说:...

    恒毓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15343484.html
  • “仁”、“爱”、“慈悲”

    宗教对人生苦难来源的深度理解。旧约创世纪所描绘的“原罪”,原也就是说明何以人间有苦难,以及人生受苦受难的终极理由。(注12)  既然“认罪”,承认自己有罪,进而就要“忏悔”。谭氏把“忏悔”概念归属给...而对西洋耶教之宣扬“爱”,但亦扮演帝国主义,侵略有色人种之事,汲有扬及。同样,对佛教“慈悲”心肠,亦广受人间的各种残酷暴行,亦存而不论。反而以西洋文化中科技社会进步之描绘,作为中国改革之借镜;以佛教...

    邬昆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95345446.html
  • “仁”、“爱”、“慈悲”——谭嗣同儒、佛、耶宗教情操之探讨

    苦难来源的深度理解。旧约创世纪所描绘的「原罪」,原也就是说明何以人间有苦难,以及人生受苦受难的终极理由。(注12)  既然「认罪」,承认自己有罪,进而就要「忏悔」。谭氏把「忏悔」概念归属给佛教,其实...耶教之宣扬「爱」,但亦扮演帝国主义,侵略有色人种之事,汲有扬及。同样,对佛教「慈悲」心肠,亦广受人间的各种残酷暴行,亦存而不论。反而以西洋文化中科技社会进步之描绘,作为中国改革之借镜;以佛教心性之...

    邬昆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20563632.html
  • 法界人中像

    则是菩萨和弟子礼拜佛塔,第六层有二华丽的台阁院落,第七层是六神王,第八层的右侧画饿鬼,而左侧大半和最下的第九层则作地狱,简而言之,该像正面的第一层代表天界,第二层是阿修罗道,第三至第六层表示人间,第八、九两层则作饿鬼和地狱道。  此像人间的图像部分,特别描绘与佛传相关的题材,这点引人注意。晋本〔华严经〕记载,普贤菩萨在叙述卢舍那佛不可思议自在力时言道:「或见从兜率,命终降神生;或见住宫殿,舍欲...

    李玉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00770798.html
  • 禅学的黄金时代(1):禅的起源

    “心斋”见于庄子人间中孔子和颜回的一段对话,据说颜回有一次要到卫国去游说,孔子浇了他一盆冷水,认为他一身的功夫还没有做到纯一不乱的境界,如果冒然去谏,非但无益,反而有害,于是颜回便向孔子请教方法,...自忘来完成自我的实现。  临济宗认为无位真人就是真实的自我。  云门宗一面逍遥于无极,一面又回返人间。  法眼宗完全奠基于庄子的“天地与我并生,万物与我为一”。  禅宗可以说是道家结合了佛家的悟力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21840923.html
  • 走向世间的新佛教——读《佛法观念的近代调适》

    之改革经验,推动佛法由“主出世”而走向适应现世,从而开一时风气之先。20年代太虚提出了“行为主义之佛乘”,批评当时佛教徒大多囿于成见,只知佛法为出世法,而不知佛法即是利益人群的世法。他强调“人间无一...了融通出世法关系的内在条件,也就是说这一问题在佛法的理论内涵中可以找到解决的根据,而且也反映佛法适应时代、面向现实的变化是一贯的,是一个持续的过程,只是到了近代,现实化的方式和程度更深刻、更剧烈。 ...

    李远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0044106.html
  • 《三国两晋南北朝》《慧远》佛教思想体系

    作用。他的魏晋玄学本体论,使之对于中观派的虚无教义不能全盘接受。  (乙)慧远的思想当中,最基本的就是神不灭论,用慧远的话来说,就是“形尽神不灭。”佛教宣传果报轮回,庄子有薪尽火传(见《人间》)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3649534.html
  • 《庄子》中与禅学相应的内容

    ”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。“心斋”早出于《庄子·人间》:“回曰:‘敢问心斋。’仲尼曰:‘若一志,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,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。听止于耳,心止于符。气也者,虚而待物者也。唯道集虚。虚者,心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45853437.html
  • 正觉与解脱

    自发的胜义智,但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,无所不在,实难以从现实的佛陀中得到证明。反之,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,无所不在,佛也决不因此而称为佛陀。人间──只要是现实存在的,即是缘起的存在,缘起是有相对的特性的...众生于处此命终,乘意生身生于余处。当于尔时,因爱故取,因爱而住,故说有余。……世尊得彼无余,成为正觉」。『增一含』(火灭品)也如此说:「比丘灭五下分结,即彼般涅盘,不还来此,是谓有余涅盘界。……比丘尽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81356508.html